本報訊 中新社北京消息,在幾乎人人擁有“健康碼”的中國,一些刑事案件也被“科學賦碼”。通過近一年時間適用,當地辦案質效有了明顯提升。
創建“案件碼”及分類管控機制的是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人民檢察院。簡單來說,他們將適用範圍確定為提前介入及審查逮捕案件,通過量化評分、三色預警、動態管控,將檢方的證據意識以及不斷提高的證據標準在偵查初期即持續傳遞給警方,並從案件定性、證據收集、取證重點等方面實行同步引導。
以對何某強姦案介入偵查工作為例。在嫌疑人“零口供”且痕跡物證滅失的情況下,檢方針對問題逐一列明補證方向,引導偵查人員利用間接證據構建和完善證據體系,最終案件從“紅碼”轉為“綠碼”,嫌疑人也被依法逮捕。據統計,海鹽縣人民檢察院自2020年2月應用“案件碼”以來,刑事案件的退補率、延長率同比分別下降57.05%和60.77%。
“案件碼”入選了全國檢察機關首批檢察改革典型案例,並由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於14日發佈。
這批案例共7件,還包括河南省人民檢察院全面推行“河長+檢察長”制、山東省東營市人民檢察院創建“三位一體”制度體系打造非羈押訴訟新模式等。
因長期以來中國刑事訴訟案件審前羈押率偏高,羈押時間較長,羈押後被判輕刑、緩刑率較高等問題較為突出,“非羈押訴訟新模式”頗受關注。山東檢方創建的“三位一體”制度體系以羈押必要性全流程審查、非羈押訴訟全方位保障、全社會支持為主要內容,讓不該羈押、不必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免受“牢獄之苦”。近三年來,東營市捕前共分流4899人,占犯罪嫌疑人總數的52.3%;判處緩刑人數3991人,占非羈押訴訟人數的81.4%。
最高檢有關負責人稱,要對輕刑犯罪、過失犯罪、未成年犯罪等案件,積極推行“以非羈押為原則,羈押為例外”的刑事訴訟新格局。(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