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玲玲)2021年7月16日,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博览会无人机专业化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论坛在长沙成功举办。
本论坛是湖南通航博览会的八个专题论坛之一,也是无人机领域唯一的专题论坛。本论坛的目的是研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无人机专业化服务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产品、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和创新模式,从而希望促进无人机专业化服务市场的形成,进而促进低空经济的发展。

本论坛由中国信息协会通用航空分会与湖南省贸促会联合主办,中科院无人机管理与控制研究中心、深圳无人机行业协会、北航校友通航协会无人机专委会、湖南省通航协会、湖南省无人机协会协办。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何翠芹、湖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周赛保、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一级专员孟凡中、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航空安全与适航处处长郭诚、中国民航局空管办空管处调研员杨非等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湖南省有关部门、厅局,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全国其他地方政府、园区和无人机相关企事业单位的300多人参加了本论坛。
在半天的会期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民航局空管办空管处调研员杨非,中国信息协会通航分会副会长、北京东进航科公司董事长张宁,广西自然资源监测院应急分院院长盘贻峰,国网通航总经理杜贵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低空交通与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中航金城无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昂,湖南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副主任、一级调研员李承毅,湖南省应急管理厅航空护林站主任易宏,浙江台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级警长陈祖翔,湖南警察学院无人机培训中心主任魏威,湖南省无人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优航航空技术公司董事长罗旭新,成都纵横大鹏无人机公司产品总监张峻,蜂巢航宇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威围绕无人机智能遥感网的建设运营、我国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无人机的管控与服务、智慧低空系统的建设运营、无人机应急测绘平台建设、无人机电力巡线市场应用、无人机警务应用、无人机在森林消防中的应用、无人机行业应用运营服务平台的建设、5G无人机应用等内容做了大会报告。
在高端对话环节,中国信息协会通航分会副会长、北航校友通航协会无人机专委会总干事程泊霖,中国航空学会通航首席专家、工信部原装备司副巡视员石靖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学院教授章文晋,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通航分会会长助理米燕军,长沙云智航公司董事长张代兵,北方天途公司董事长杨苡,湖南精飞集团董事长龙永坚就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无人机专业服务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据大会透露出的信息,中国已成为全球民用无人机最主要的产业基地,目前全国共有7万家相关企业。截止2020年12月,网上注册开展通航作业的无人机企业超过1万家,商用无人机接近14万架。实名登记无人机52.36万架,年飞行量达到159.4万小时,同比增速达到27.5%;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无人机制造业年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规模。有专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无人机的产业规模将超过传统通航,成为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产业载体。
专家们指出,无人机的发展应该用好智慧城市这个试验场
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抓手和综合载体。新型智慧城市产业覆盖面广,与众多行业存在交叉关系,链条长、带动性强,成为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实验场。
无人机作为网络环境下被数据驱动空中移动智能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安防、智慧警务、智慧消防、智慧交通、智慧巡检、智慧园区、智慧农业等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空中平台。
经过几年发展,许多企业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场景,都推出了各自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有力地促进了无人机产业的成长。
十四五期间,无人机的发展一定要更加关注智慧城市的应用,关注应用场景的开发,做好与5G发展、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对接,做好相关项目的申报和落地,主动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使无人机成为城市三维空间的节点。。
专家们认为无人机专业化服务市场将成为下一蓝海。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中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无人机操控、作业、维护要求越来越高,空域申请规范化使用等客观要求使得无人机产业生态将重新建构,无人机研制生产运营正逐步分离,专业化无人机运营服务企业将成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目前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无人机专业化服务主要有围绕无人机系统与任务载荷制造的设计、试验试飞服务;基于安全与适航的无人机维护维修保障服务;面向运营与作业的机场、空域、气象、航路服务;基于安全运营的综合监管服务;面向各种行业应用作业的飞行作业服务;无人机采集数据的信息处理服务;无人机产业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无人机保险服务、无人机共享平台等。
可以预见,无人机专业化服务市场将会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下一个蓝海。
专家建议要深入研究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找准无人机专业化服务的切入点
一般来讲,对应智慧城市总体架构,智慧城市产业链可以划分为标准规范、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网络安全等八大产业关键环节,各类企业以自身核心能力和产品为切入点,横向拓展应用领域,纵向向产业链上下游渗透、延伸,积极构建生态圈,形成了不同的推进模式和路径。
根据中国信息协会的相关研究,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近年将呈现如下态势:一是产业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二是数字孪生技术及在相关场景的应用将成为智慧城市产业新的增长极;三是顶层设计市场将出现更多机会;四是大型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将涌现,在细分行业将出现专业运营服务商;五是新型基础设施将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六是前沿信息技术将为产业注入新动力。
无人机企业要深入研究这些发展趋势,结合无人机优势和自身的行业资源,找准切入点,创新商业模式,提出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尽快形成效益。
专家建议要开发千亿规模的无人机智能遥感市场。
中科院周成虎院士在主旨发言中提出建设无人机智能遥感网。以无人机基站为载体,以地理空间智能(GeoAI)为核心,集成多型号无人机、多功能传感器和机载AI计算模块,构建空地协同的组网模式,实现对地表资源的高精度、高频次、全自动、立体化监测。
他认为无人机智能遥感网改变了无人机应用的方式,使无人机从工具、系统向平台转换;增强了地表高精度数据获取与动态监测能力,降低了用户门槛和使用成本,极大地拓展了无人机遥感的市场空间。
无人机智能遥感网可接入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无人机和传感器,并可在各行各业应用,具有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经济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可带动上游的无人机、传感器制造和中游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研发、下游的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应用服务市场,促进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无人机、人工智能、地理信息、大数据、物联网等行业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无人机智能遥感网属于低空物联网,是无人机+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创新应用,也是数字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无人机智能遥感网的市场需求,周院士分析说,面向全国有41636个乡镇街区的无人机网格化监测,市场需求约40万台/套,电力、水利、环境、公安、应急、测绘、林业、交通、管线等行业市场约60万台/套,市场总容量约100万台/套,市场总规模约2000亿元以上;按照三年设备更新周期,年均产值超过600亿元。通过无人机智能基站和无人机遥感网带动下游的行业应用市场规模未来每年约有1000亿元以上。
专家建议应重视无人机服务模式的创新,打造智慧低空系统
目前无人机在智慧城市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各部门分散管理,各部门无人机数据不能共享;各部门无人机使用频率低,固定资产贬值;由飞手执飞,从接到任务到展开放飞时效性低,不能快速响应需求,体现不出无人机的优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航金城无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昂提出了《智慧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方案中提出了建设无人机智能化自主作业系统IAO的构想。该系统包括高可靠性智能无人机,自主起降盒式机场,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各应用场景相关的智能载荷,高性能的4G/5G和微波图传链路,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化无人机综合管控系统以及无人机用户系统。该系统汇集集群无人机协同控制技术、先进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云雾计算等先进技术,构成无人机应用中枢性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应用中,由用户远程下达任务,远程规划任务,云服务器自动解析任务,无人机机场+无人机自动执行任务。无人机执行完任务返回机场,向机场传送原始数据,经机场发送至云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分发至用户。IAO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将带来城市综合管理的智能性革命,可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场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成为建设智慧低空的重要抓手。
论坛还就无人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警务安保、应急测绘、巡检安防、无人机物流、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报告和交流。与会者普遍反应报告干货满满,分析精僻透澈,模式新颖创新,对接机会良多,对开拓无人机专业化服务市场更加有信心,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专业饕餮大餐。